心理状态、意愿性及论元实现

熊佳娟 黄居仁

摘要:本文在Theta 系统理论框架下探讨[V-得]结构的论元实现方式。该构式有两种不同的论元结构,即([+c-m], [-c])和([+c-m], [-m]),两者的差异在于动词和内论元之间是否有述谓关系(thematic relation)。两种论元结构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外论元不具有心理状态的特性(即/-m)。具体而言,不管外论元是否具有生命性,该论元都没有执行动作的意愿性。生命性这一语义特征只能影响外论元的具体语义解读:如果外论元是有生命名词,该论元解读为无意愿性“施事”论元;如果外论元是无生命名词,该论元则解读为“原因”论元。不管具体解读如何,该外论元都含有无意愿性语义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何该结构倾向于选择具有出乎意料语义的“都”这一副词。据此,我们认为[V-得]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无意愿性构式,而“V-得”则是汉语中无意愿性语义的语法体现。[V-得]结构的内论元具有无致使性(即[-c])或无心理性(即 [-m]),两者的句法语义差异可以证实汉语中“外论元”和“最外论元”的存在。具体而言,无致使性内论元(即[-c])对生命性这一语义特征具有选择性,有生命的[-c]可以允准进入[V-得]结构,承担宾语功能,即 [NP1 V-de NP2 XP];而无生命性[-c]只能借由“把”字引入,即[NP1 ba-NP2 V-de XP]。无心理性内论元[-m]则不受生命性特征影响,不管有无生命性,均可允准成为[V-得]结构的宾语;该宾语是“最外论元”,与动词没有述谓关系,也不能通过把字句引入。该研究用中文的语料丰富了Theta系统理论的研究;同时,该研究探讨了生命性、心理属性和意愿性等语义特征的句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