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的《方音調查表格》及其在

漢語方言研究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Richard VanNess Simmons

摘要:在完成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現代吳語的研究》兩年之後,趙元任於1930年出版了《方音調查表格》。該表格的完成,無疑源自實地調查的寶貴經驗,因而有意付梓,供全國各地方言調查使用。例如,在湖北進行田野調查時——其成果正是趙元任與丁聲樹、楊時逢、吳宗濟、董同龢一同編纂的《湖北方言調查報告》——趙元任和助手們便一定使用了這一表格。可以說,該表格歷來都是漢語方言調查不可或缺的基礎工具,即《方言調查字表》的範本和靈感來源。“表格”和“字表”均採用了《切韻》(成書於601年)的語音系統,因此被認為代表了中古音系。近年來,趙元任先生的學生羅杰瑞(Jerry Norman)在去世之前提出了一個與現代漢語方言的《切韻》來源說不同的新概念。他認為,漢語方言歷史上存在兩個主要的發展階段:一個是早期漢語(Early Chinese)階段,該階段在中古漢語之前,包含閩方言的祖先語言;另一個則是其後的一個階段,即漢語方言通音(Common Dialectal Chinese/CDC),該階段代表那些僅見於除閩語以外其他主流漢語方言的語音變化。本研究對“表格”和“通音”的語音系統進行了比較,力求揭示兩位學者對漢語方言音系的各自理解,並探討兩大系統在領域內的適用性。我們發現,兩者都深受歷史因素的影響,且都假定了祖先語言形式,以揭示方言間的歷時關係。其中,區分二者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如何處理聲母的齒唇化。可以看到,“表格”呈現的是齒唇化之前的語音階段,齒唇化在主流漢語方言中廣泛存在,但在閩方言中卻沒有發生。相較之下,齒唇化在“通音”所代表的漢語階段中,卻是一個重要的特徵。因此,這一特徵便成為了由漢至宋,漢語方言在演變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分水嶺式變化的例證。而正是這些變化,塑造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漢語方言形態及其多樣性,而它們也反映在羅杰瑞的“早期漢語”和“漢語方言通音”的差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