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语犹豫标记的声学模式:
元音音色及全音节
马孝龙
摘要:犹豫标记置身语言学与副语言学的边界,占据一个既有跨语言共性又具特定语言特征的区域(Candea et al. 2005; Dingemanse and Woensdregt 2020)。本研究旨在透过分析犹豫标记在香港粤语中,包含元音音色及F0的声学特性,扩充对这些语义周边项目的理解。Dingemanse and Woensdregt(2020)最近的研究论及犹豫标记有跨语言声学相似性,亦受制于各语言对自身的音段音韵学的持守。不过,香港粤语作为“全音节语言”(Matisoff 1995),每个音节均附上声调,犹豫标记应如何纳入香港粤语的声调音韵学,这仍不清楚。本研究从理工大学中文口语语料库(Poly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 http://wongtaksum.no-ip.info:81/corpus.htm)集结F0、F1–F2及时长的声学资料,横跨十位语者,共196个犹豫标记,与525个词汇作比较分析。F1–F2的结果围绕半开前元音/ɛ/丛集,与跨语言趋势及香港粤语音韵学均能匹配。F0的结果则丛集于近乎最低的音高,接近调三及调六,合乎最少付出倾向的预想。可是,要与特定字词声调建立联系仍很复杂,因为调三及调六相似,不能以统计学区分。跨语者分析显示F0有相当变化,提示语境、语调或个人习语变化可能有重大影响。这对理解全音节语言(如粤语)如何应对犹豫标记等等周边项目有所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