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新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Adam Wang Xu2025-05-24T16:21:50+08:00丁邦新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陈忠敏 丁邦新先生于 2023 年 1 月 30 日晨在美国旧金山湾区逝世,享年八十有六。丁先生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本集刊主编是丁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与丁先生的大弟子何大安先生在《汉语与汉藏语前沿研究--丁邦新先生八秩寿庆论文集》里恭述老师的学术贡献,现根据此文修改刊登于此,纪念老师。 丁先生祖籍江苏如皋,寄籍浙江杭州,1937 年 10 月 15 日生。1959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1961 进台大中国文学研究所,师从董同和先生研习语言学,1966 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受业于李方桂先生,1972 年以论文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 (《魏晋音韵研究》)获博士学位。 丁先生取得硕士学位后即进入中研院史语所担任助理员,洊升至研究员(1975)。其间代理赵元任先生为第二组主任(1973-1975)、语言组主任(1975-1981)、副所长代理所长(1981-1985)、所长(1985-1989)等职,并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合聘教授(1975-1989)。1989 年应邀至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校区任中国语言学教授(1989-1994)、Agassiz 讲座教授(1994-1998)。1996 年香港科技大学礼聘先生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兼院长。2004 年先生自科大荣休,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荣休讲座教授,并为大陆多所著名高校礼聘为名誉教授。 先生获奖、获褒荣无数。1986 年当选为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1992、1993 年被推举为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会长。2000 年美国语言学会特授荣誉会员,尤为学林之荣。 丁先生治学的主要范围为汉语史与方言学,而于语法、非汉语,亦有代表性著作。以下略举一二,以示梗概。 首先是丁先生的博士论文 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魏晋音韵研究》)。这篇论文分析魏晋诗韵为三十七部,并以拟音说明上承先秦两汉、下启中古隋唐的各种演变,其间旁及合韵、方音等相关问题;是使汉语音韵史得以自上古音贯串中古的基础。这部书取材完整、分析严谨、拟音合理,是一部无可替代的、永久性的著作。 70 年代以后,上古音的讨论有几项重要的议题;包括元音的多寡、声调的来源与性质、阴声韵有无辅音韵尾等等。丁先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在“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1979)这篇论文中以中古阴声韵独多-i、-u 尾而-i、-u 尾例属辅音之遗迹此一线索为突破点,从音韵流变、整体结构及同族系语言的证据,证明上古音不具开音节,其音节结构应为 CVC。这项结论已经为阴声韵有无辅音韵尾问题提出正面的答案。其后丁先生更于“上古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补证”(1987)中从自《诗经》至南北朝诗韵中声调通押的实况推论:(1)上古阴声韵当有-d、-g 等辅音尾,因此阴入通押较后代为多;(2)东汉时期与入声尾- k 相配的阴声韵-g 尾开始失落,因此这一部份的阴入通押逐渐减少;(3)阴声-d尾失落的步调较慢,因此迟至南北朝时期尚能与带-t 尾的入声字通押。阴声韵尾的构拟,由于有了结构与演变上的证明,理据上遂更为有力。 声调源于韵尾论屡见于南亚语、藏缅语,已成为一般性常识。但是上古音是否仍保留韵尾、抑或已转为声调,学者间仍存有争议。丁先生于 1981 年的汉学会议中发表“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之检讨”,辨正各项译音、方言的资料,指出:把这些资料作为上古音、甚至中古音声调实质为韵尾辅音的证据说服力不足。要能圆满地解释《诗经》的异调通押现象,当时的声调只能是音高,而不能是韵尾。也唯有如此,才能对问题作出正本清源的解决。在声调问题上,丁先生另有两篇重要的论文,一是 1975 年的“平仄新考”,一是 1989 年的“汉语声调的演变”。前者在阐明中古所谓“平、仄”,其实即是“平调、非平调”;前人或以“长短”、或以“轻重”说平仄者,都系误解。后者则推论《切韵》之“平、上、去、入”是四声四调,并非四声八调。中唐以后四声容有分调,以致其后分合益繁;但自上古至中古,调类始终是四非八,则绝无可疑。三篇论文虽旨在祛惑,却对汉语声调的历史作了有系统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