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2, 2024

《中國語言學報》編輯委員會致敬威廉·拉波夫教授

2024-12-20T21:04:05+08:00

《中國語言學報》編輯委員會致敬威廉·拉波夫教授 驚悉威廉·拉波夫教授于美國東部時間2024年12月17日淩晨三點與世長辭,深感悲痛! 拉波夫教授是變異社會語言學領域的創始人,是現代語言學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學術生涯跨越近七十年,對語言學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他開創的語言變化與社會因素之間關係的研究,為變異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拉波夫教授的著作《紐約市英語的社會分化》以及他提出的變異語言學原則,影響深遠,並成為後續研究的基石。 拉波夫教授的研究揭示了社會階層、性別、族裔等因素如何影響語言變體,這一發現不僅促進了語言學學科的跨學科發展,也為社會科學領域提供了新的視角。他的理論和方法改變了我們對語言的理解: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社會結構的反映。 作為語言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拉波夫教授的貢獻超越了學術界,深刻影響了教育、語言政策及社會語言學的各個方面。他的辭世是全球語言學界的巨大損失。 在此,《中國語言學報》編輯委員會謹向威廉·拉波夫教授表示深切悼念,並向他的家人致以誠摯慰問。拉波夫教授的學術遺產將永遠激勵未來的語言學研究者!

《中國語言學報》編輯委員會致敬威廉·拉波夫教授2024-12-20T21:04:05+08:00
25 10, 2023

《中国语言学报》编辑委员会致敬梅祖麟先生

2023-11-05T15:30:25+08:00

《中国语言学报》编辑委员会 致敬梅祖麟先生 惊闻本刊编委成员、长年挚友梅祖麟先生仙逝,不胜哀恸!   2023年10月14日,梅祖麟先生在美国CMC医疗中心驾鹤西去,享年90岁。   梅祖麟先生1933年2月14日出生于北京,1949年随双亲梅贻宝、倪逢吉赴美,1954年于欧柏林学院获数学学士学位,1956年于哈佛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62年于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梅先生先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执教,后定居康奈尔,于1971至2001年间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学系教授。梅先生于1994年被聘为胡适讲座教授,2001年以胡适荣誉教授身份退休。   梅祖麟先生在耶鲁师从Bernard Bloch求学期间激发了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彼时,梅先生结识了从台湾赴哈佛访学的董同龢。1967年,梅先生在普林斯顿遇到了正在休假的Jerry Norman,这一段相识经历引领梅先生从历史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语言。   作为汉语历史语言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梅祖麟先生在中国语言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影响深远。1994年,梅先生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从康奈尔大学荣休后,梅先生担任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个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   梅祖麟先生的离世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会深切哀悼梅祖麟先生,在此向梅先生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中国语言学报》编辑委员会致敬梅祖麟先生2023-11-05T15:30:25+08:00
10 02, 2023

《中国语言学报》编辑委员会致敬丁邦新先生

2023-11-05T15:40:46+08:00

《中国语言学报》编辑委员会 致敬丁邦新先生 惊悉著名语言学家丁邦新先生溘然长逝,深感悲痛!   丁邦新先生原籍江苏如皋,1936年10月15日生于浙江杭州,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博士学位。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中国语言学Agassiz讲座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6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   丁邦新先生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在汉语史、方言学、音韵学、南岛语研究及汉藏语历史比较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著有《台湾语言源流》、《台湾方言源流》、《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中国语言学论文集》、《汉台语同源论》、《音韵学讲义》、《音韵学答问》等多部著作。于1991年和1999年在本刊的系列丛书发表论文Some Theoret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Mandarin Dialects与《上古音声母*g和*γ在闽语中的演变》,于2002年在本刊发表论文《汉语方言的“特字”》。   丁邦新先生的逝世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中国语言学报》编辑委员会沉痛哀悼丁邦新先生,并向丁先生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中国语言学报》编辑委员会致敬丁邦新先生2023-11-05T15:40:46+08:00
10 02, 2023

曹茜蕾教授致敬丁邦新先生

2023-11-14T13:32:25+08:00

曹茜蕾教授致敬丁邦新先生 Among the vast domains of research that Professor Ting Pang-Hsin in which he has made pathbreaking contributions, he has served as a huge beacon in studies of the Sinitic languages or Chinese dialects with his work on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spects of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languages, including many enlightening articles and books on the Min dialects, on Pekinese, Rugao and the unclassified Danzhou language of Hainan, as well as studies on Suzhou Wu. His insightful studies have been a model and inspiration for innumerable scholars of linguistics and will continue to incite our interest in and curiosity about diversity of Sinitic languag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曹茜蕾教授致敬丁邦新先生2023-11-14T13:32:25+08:00
10 02, 2023

蔡維天教授致敬丁邦新先生

2023-11-05T15:34:01+08:00

蔡維天教授致敬丁邦新先生 驚聞噩耗,不勝悲痛! 丁先生是我漢語聲韻學的授業恩師,當年梅廣先生特地請他的老同學來清大中語系教授上古音,讓我們有機會領略丁先生的風采及學問:其論述推理通透明晰,引人入勝;其宏觀構擬道貫古今,讓困學於韻書障壁前的孺子們豁然開朗,開始真正理解語言演化的原理和現代音系學的治學方法。 如今梅廣先生、丁邦新先生相繼離我們而去,留下來的人更要奮發努力,把這個精實勤學的道統傳承下去,以慰先人。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學生 維天頓首再拜

蔡維天教授致敬丁邦新先生2023-11-05T15:34:01+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