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06, 2024

中文量词真的需要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吗?案例研究

2024-06-05T15:37:47+08:00

中文量词真的需要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吗?案例研究 谭丹丹 摘要:对于汉语量词的句法结构存在三类分析:左分支、右分支与左右分支共存。本文就李旭平(2013)用来支持共存分析的三个语法现象(数量词-de、数词或量词-多、量词前数词的数词省略)提出质疑:相关语料并不完整,而完整的语料与纯粹的左分支结构也完全吻合,所以并不能成为共存分析的依据。文章最后一节归纳近期文献中对左分支结构有利的三类语法现象,有些来自汉语,有些来自其他语言乃至类型学数据。

中文量词真的需要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吗?案例研究2024-06-05T15:37:47+08:00
5 06, 2024

汉语进行体标记“在”新议

2024-06-05T15:35:47+08:00

汉语进行体标记“在”新议 包华莉 闫姗姗 摘要:本文探讨迄今为止在汉语进行体标记“在”及相关研究方面被忽略的问题。我们赞成进行体“在”和持续体“着”共现的句法结构为[AspP 在 [V-着]],并认为其体现了二者之间重要的句法和语义区别。不同于“在V”,当“V-着”表示派生的同质性状态时,它只在根句作为主要谓词才会被接受。否则,进行体“在”需要出现。“在”的这一关键性作用常常由于引导介词短语的与它语音融合的介词“在”的出现而被掩盖。深层结构的进行体“在”的隐现反映在否定词的选择上。由于进行体“在”必须被“没”否定,而非“不”,所以当“不”否定包含“在PP”附加语的VP时,进行体“在”不出现。相反,当进行体“在”出现时,句子被否定时要求“没”出现,从而出现表层结构的顺序为“NP 没 [[在 NP] VP]”。

汉语进行体标记“在”新议2024-06-05T15:35:47+08:00
5 06, 2024

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

2024-06-05T15:33:37+08:00

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 李俊仁 郭文瑞 李如蕙 曾志朗 摘要: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最早期的爭議,起始於非拼音文字的閱讀,如中文,是否需要語音轉錄,以及非拼音文字的閱讀是否依靠右腦,而非左腦。這些當年爭議的消減,起始於曾志朗先生以及王士元先生一系列實驗,提出了語言共通性的可能性。研究人類如何閱讀,必須考慮兩種系統運作,一個是人類的認知系統,另一個是語言的結構特性。雖然不同語言間的組字規則、語音結構、字形跟語音的對應關係不同,但人的認知系統是一致的。整個討論的架構已經從當年的「求異」,後來的「求同」,到現在的「從同中求異」。在這一篇論文裡,我們將以當年的爭議為起點,以現在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闡述當年的爭議,現在取得何種共識,並以聲調做為中文研究裡的重要項目,說明現在聲調研究成果,藉以突出中文的特殊性。最後,提出未來的研究建議。

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2024-06-05T15:33:37+08:00
6 12, 2023

汉语中的“声调语素”:韵律与形态的结合

2023-12-06T21:00:16+08:00

汉语中的“声调语素”:韵律与形态的结合 曹茜蕾 摘要:声调语素用于编码汉语方言中的各种语法功能:以中国境内南北方非相邻地区的汉语方言为实证,我们发现汉语方言中的“声调语素”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包括指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指示名词的小称形式、及标记不同种类的完整体和完成体等。就动词形态而言,我们首先考察粤语、客家话和北方汉语之间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形态化阶段;再者,提出汉语中由声调语素导致的人称代词复数化演变路径,以及在粤语和客家话中声调语素指示完成体的另一演变路径。

汉语中的“声调语素”:韵律与形态的结合2023-12-06T21:00:16+08:00
6 12, 2023

甲・金文中的旅和車字之造字設計——基于古文字學、詞彙學、音韻學、歷史學、和手工藝學的綜合研究

2023-12-06T20:58:40+08:00

甲・金文中的旅和車字之造字設計—— 基于古文字學、詞彙學、音韻學、 歷史學、和手工藝學的綜合研究 麥里筱   高嶋謙一 摘要:本文提出造字之初造字者已有所謂“造字設計”或者“古文字構形設計”(即“graphic design”,以下簡稱為“GD”;文中所用英文縮寫皆見文末“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 of the Frequently Used Terms and the Authors’ Names”附表),而這種“GD”基本上是與原本的詞位不可分割的。本文將以(早期)上古漢語中“旅”與“車”兩詞為例探討兩者及與其相關諸詞的古文字構形問題。

甲・金文中的旅和車字之造字設計——基于古文字學、詞彙學、音韻學、歷史學、和手工藝學的綜合研究2023-12-06T20:58:40+08:00
6 12, 2023

语言连续统十例

2023-12-06T20:53:07+08:00

语言连续统十例 石锋    王大佐 摘要:连续统是一维格局,具有更为简明的形式和更为普遍的意义。原型范畴理论把具有更多共同特征的成员定为中心成员,所有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量子逻辑把经典逻辑的排中律修正为含中律,给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列举语言中的十种连续统:1)语言相似度连续统;2)汉语词与非词连续统;3)语词生命度连续统;4)交际压力度连续统;5)语句焦点连续统;6)元音-辅音连续统;7)发声类型连续统;8)语音鼻化连续统;9)儿化韵连续统;10)轻声字音连续统。连续统是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对于语言的共时和历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连续统十例2023-12-06T20:53:07+08:00
6 12, 2023

漢語語法本質的探索

2023-12-06T20:50:30+08:00

漢語語法本質的探索 戴浩一 摘要:本文綜觀過去50年來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議題,並點出爭議所在。這些議題包含1)「字」與「詞」的糾結;2)詞類的區分;3)「主題」、「主語」與「賓語」的角色;4)主動句與被動句;5)認知原則與詞序;6)基本詞序的爭議:「主語-賓語-動詞」,還是「主語-動詞-賓語」。本文也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檢視這些爭議,同時建議更進一步從克里奧語與手語的特徵詮釋漢語語法,並使用以漢字為基礎的心理詞典探討中文閱讀,俾對閱讀理論有重大的啟示。

漢語語法本質的探索2023-12-06T20:50:30+08:00
6 12, 2023

早期闽南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的识解中 所扮演的角色

2023-12-06T20:56:39+08:00

早期闽南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的识解中 所扮演的角色 连金发 本文探讨早期闽南戏文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和各类状语、情态词、语式(表被动或致使)、体貌、否定和动词、名词组成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是”的结构特性。文中呈现分裂句及准分裂句中焦点相对于话题的树形图,其中“是”为轴心,约言之,“是”的句法位置多元而有限制。以系词“是”的位置为参照,可以看出主语焦点和宾语焦点在结构分布上有不对称的现象。以Rizzi (2013)为依据本文假设焦点词组中的焦点征性触发焦点成分并入CP中的焦点中心语中,除了表示句式的论断语势外系词“是”还发挥辅助焦点成分的作用。总之,本文主张系词“是”是焦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轴心,如此可以捕捉到“是”的句法行为。

早期闽南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的识解中 所扮演的角色2023-12-06T20:56:39+08:00
6 12, 2023

赵氏“动主名谓句”的语义句法分析

2023-12-06T20:45:13+08:00

赵氏“动主名谓句”的语义句法分析 熊仲儒 摘要:子句可以分成题元层、形态层与话语层,这三层可用来定义逻辑主语、语法主语与心理主语(话题)等三种主语。话题化为A’-移位,涉及论元与附加语,对赵氏“动主名谓句”来说,就是标补子句与状语子句充当话题。标补子句是谓词的论元,可提升为语法主语与话题,如“不下雨已经三个月了”中的“不下雨”;状语子句是句子的附加语,不能充当语法主语,但可提升为话题,如“逃孱头”中的“逃”。汉语时制范畴缺乏形态,允许空主语,也不需要动词性宿主。前者使得汉语子句可以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形式呈现,如“谁逃”呈现为“pro逃”;后者使得汉语名词性短语可以不借助系词充当谓语,如“谁是孱头”呈现为“谁孱头”。两者的合力产生了赵氏“动主名谓句”,如“pro逃pro孱头”。赵氏“动主名谓句”对普遍原则不构成挑战,它的存在跟汉语时制范畴的特征相关。

赵氏“动主名谓句”的语义句法分析2023-12-06T20:45:13+08:00
6 12, 2023

論語言聯盟概念的存在意義——以中國的語言為探討對象

2023-12-06T20:42:21+08:00

論語言聯盟概念的存在意義 ——以中國的語言為探討對象 司徒沛嶢 摘要:語言聯盟 (Sprachbund) 泛指沒有親緣關係 (或關係疏遠) 的語言之間,在同一區域長期接觸下產生的結構趨同現象。雖然學界不乏關於語言聯盟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未有具體及劃一的標準去界定何謂語言聯盟。因此,語言聯盟的概念時而模糊不清,甚至令人質疑其存在意義。有見及此,本文建議以歷史證據為基礎,去建立清晰嚴謹的標準來辨識語言聯盟。以此方法界定的語言聯盟具有相似的形成背景,從而確保彼此之間的可比性,令學者得以將研究重心置於語言接觸的機制及結果。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族群紛雜、語種繁多,為語言聯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目前,中國境內最少有兩個符合嚴格標準的語言聯盟,分別為華南地區的西嶺南語言聯盟,以及西北地區的安多語言聯盟。區域內各語言族群間的密切接觸互動,不僅導致語言結構和文化風俗上的相互滲透,甚至對群體遺傳結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此等發現反映了語言聯盟內的族群互動現象複雜多變,故對語言學及人類學等學科皆有重大研究價值,非常值得深入探索。

論語言聯盟概念的存在意義——以中國的語言為探討對象2023-12-06T20:42:21+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