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06, 2024

云山拉祜语松紧元音的实验音系学研究

2024-06-05T16:44:10+08:00

云山拉祜语松紧元音的实验音系学研究 刘岩  韦懿宸  罗永宪 摘要:拉祜语是否有松紧元音区别,如果有,其区别是从什么因素演变而来、是否具有音位地位,这是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一个与喉部运动模式相关的问题。本研究使用电子声门仪对中国云南省云山拉祜语进行声学和声门信号采集,使用VoiceSauce和Eggworks软件进行喉部声带运动模式分析。研究证明,云山拉祜语在发声态上有清晰的松紧对立,其特点为松紧包含多种发声态、紧元音前段和后段间有差异,以及松紧-音长并重。考虑到藏缅语描写的系统性,本文赞成以松紧作为音系归纳中的主要特征、长短作为其伴随特征进行说明。从历史演变路径看,紧特征来源于促韵尾的丢失,在演变中与浊音、送气音声母关系密切。在松紧向声调系统性过渡过程中,降调有利于紧特征的保留。

云山拉祜语松紧元音的实验音系学研究2024-06-05T16:44:10+08:00
5 06, 2024

发声态与音法形态结构作为声调发生的前提

2024-06-05T16:42:26+08:00

发声态与音法形态结构作为声调发生的前提 朱晓农 摘要:本文提供一个声调发生的系统解释。声调的产生是一个音高从发声态的伴随特征提升为区别特征的过程,其间涉及三个步骤:各种发声态如清洌声、气声、假声等,天然引发音高区别;高响度的单音节语素结构强化这一音高区别;然后是音法化,即将此强化了的音高区别概念化为一个音法范畴:声调。本文设计了一个流程图,显示这些前提条件是如何把世界语言引向不同的音法形态结构并最后产出声调,及其后续变化。本文还探讨了特殊发声态和声调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

发声态与音法形态结构作为声调发生的前提2024-06-05T16:42:26+08:00
5 06, 2024

气嗓音对苗语声调感知的影响研究

2024-06-05T16:21:07+08:00

气嗓音对苗语声调感知的影响研究 刘文  彭刚  孔江平 摘要:前人对声调感知的研究主要聚焦在F0的作用上,鲜有研究关注特殊嗓音发声类型的影响。本文研究特殊嗓音发声类型在苗语五平调(低平调T11通常被认为具有气嗓音)感知中的作用。本项研究首先通过声学分析确定五个平调的嗓音质量,以及气嗓特性是否仅限于特定声调,结果显示气嗓特性仅与T11共现。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感知实验研究气嗓音是否会影响T11的辨认,结果表明,辨认得分仅在那些包含T11的声调连续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与其他平调相比,母语者在T11的辨认中依赖其在言语产生中伴随而来的气嗓音。本文研究发现阐明了特殊嗓音发声类型如何与F0共同作用于声调感知,这为发声类型在声调对立中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新类型。综合上述结果,从言语感知的视角看,本文认为在定义声调时加入发声线索是十分必要的。

气嗓音对苗语声调感知的影响研究2024-06-05T16:21:07+08:00
5 06, 2024

黎里吴语喉部对立的语音实现:连调域词中位置的证据

2024-06-05T15:47:47+08:00

黎里吴语喉部对立的语音实现: 连调域词中位置的证据 史濛辉  白子一  陈轶亚 摘要:喉部特征的语音实现受韵律环境影响。本研究考察了黎里吴语塞音声母三分特征在连调域词中位置上的语音实现。在单字及连调域词首位置,黎里吴语以中古调类为条件(上去入)出现“送气分调”现象,即送气声母后元音的基频(f0)显著低于不送气声母后的,与浊声母后元音的f0接近。实验结果显示,在连调域词中位置,“送气分调”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上海话的典型的“首音节控制”连读变调模式,不同声母条件下的f0趋同。但浊音起始时间(VOT)及第一、二谐波差(H1*–H2*)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同声母区别开来。此外,前字音高及后字音节结构都对塞音声母的语音实现有影响。这些结果一方面体现了黎里吴语声母与声调的音系特征同语音实现之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音系规则与语音规则的复杂联系,进一步说明了实验方法在探究汉语方言语音议题上的重要性。

黎里吴语喉部对立的语音实现:连调域词中位置的证据2024-06-05T15:47:47+08:00
5 06, 2024

不定冠词“个”与江西上饶广丰话的三种无定名词短语

2024-06-05T16:08:56+08:00

不定冠词“个”与江西上饶广丰话的 三种无定名词短语 张庆文  江翠 摘要:作为吴语西部地区的分支方言,江西上饶广丰话在表达无定语法意义时与其他方言有很大不同:除了常见的“一量名”短语和省略数词“一”形成的“量名”短语外,广丰话还可使用“个量名”短语。从音系、句法和语义三个角度对“一量名”和“个量名”短语的观察发现,虽然广丰话中的“一”和“个”还保留了数词“一”的解读,但就语法性质而言,它们都基本上演化为了不定冠词。从“个量名”的句法表现可以推测,“个”的不定冠词用法是通用量词语法化的结果,这与之前发现的“量名”短语在许多方言中表有定意义、量词正逐渐演化为准定冠词的情况完全不同,可看作是对汉语方言指称系统和量词语法研究的重要补充。“一量名”和“个量名”短语目前在广丰话中处于两者共存,相互竞争的局面,这一情况应该是广丰话同时受到上饶话和闽北、闽中地区方言影响的结果。

不定冠词“个”与江西上饶广丰话的三种无定名词短语2024-06-05T16:08:56+08:00
5 06, 2024

江西吉水方言连-介词“做(伴)” 的功能和语义演变

2024-06-05T16:16:27+08:00

江西吉水方言连-介词“做(伴)” 的功能和语义演变 李桂兰 摘要:江西吉水方言的“做”有普通话“和”的介词和连词功能,可引出协同对象、言谈对象、比较对象和并列对象。连-介词“做”的功能一般可以用“做伴(/嘙/得)”替换。文章以“做”为代表观察“做”及双音节形式的功能后指出,“做”是“做伴”语音弱化的结果,伴随介词“做伴[ʦɿ31-51 phon512-20]”源于相伴义动词“做伴[ʦɿ31-33 phon512]”,即在突显协同对象的连谓结构中,动词前的“做伴”发展出伴随介词功能,并发展出其他功能。考察发现,连-介词“做”及双音节形式也见于吉水周边的赣方言、吴方言和徽语,汉语方言中广泛存在相伴义动词发展出连-介词功能这种现象。

江西吉水方言连-介词“做(伴)” 的功能和语义演变2024-06-05T16:16:27+08:00
5 06, 2024

心理状态、意愿性及论元实现

2024-06-05T15:39:21+08:00

心理状态、意愿性及论元实现 熊佳娟 黄居仁 摘要:本文在Theta 系统理论框架下探讨[V-得]结构的论元实现方式。该构式有两种不同的论元结构,即([+c-m], [-c])和([+c-m], [-m]),两者的差异在于动词和内论元之间是否有述谓关系(thematic relation)。两种论元结构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外论元不具有心理状态的特性(即/-m)。具体而言,不管外论元是否具有生命性,该论元都没有执行动作的意愿性。生命性这一语义特征只能影响外论元的具体语义解读:如果外论元是有生命名词,该论元解读为无意愿性“施事”论元;如果外论元是无生命名词,该论元则解读为“原因”论元。不管具体解读如何,该外论元都含有无意愿性语义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何该结构倾向于选择具有出乎意料语义的“都”这一副词。据此,我们认为[V-得]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无意愿性构式,而“V-得”则是汉语中无意愿性语义的语法体现。[V-得]结构的内论元具有无致使性(即[-c])或无心理性(即 [-m]),两者的句法语义差异可以证实汉语中“外论元”和“最外论元”的存在。具体而言,无致使性内论元(即[-c])对生命性这一语义特征具有选择性,有生命的[-c]可以允准进入[V-得]结构,承担宾语功能,即 [NP1 V-de NP2 XP];而无生命性[-c]只能借由“把”字引入,即[NP1 ba-NP2 V-de XP]。无心理性内论元[-m]则不受生命性特征影响,不管有无生命性,均可允准成为[V-得]结构的宾语;该宾语是“最外论元”,与动词没有述谓关系,也不能通过把字句引入。该研究用中文的语料丰富了Theta系统理论的研究;同时,该研究探讨了生命性、心理属性和意愿性等语义特征的句法实现。

心理状态、意愿性及论元实现2024-06-05T15:39:21+08:00
5 06, 2024

中文量词真的需要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吗?案例研究

2024-06-05T15:37:47+08:00

中文量词真的需要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吗?案例研究 谭丹丹 摘要:对于汉语量词的句法结构存在三类分析:左分支、右分支与左右分支共存。本文就李旭平(2013)用来支持共存分析的三个语法现象(数量词-de、数词或量词-多、量词前数词的数词省略)提出质疑:相关语料并不完整,而完整的语料与纯粹的左分支结构也完全吻合,所以并不能成为共存分析的依据。文章最后一节归纳近期文献中对左分支结构有利的三类语法现象,有些来自汉语,有些来自其他语言乃至类型学数据。

中文量词真的需要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吗?案例研究2024-06-05T15:37:47+08:00
5 06, 2024

汉语进行体标记“在”新议

2024-06-05T15:35:47+08:00

汉语进行体标记“在”新议 包华莉 闫姗姗 摘要:本文探讨迄今为止在汉语进行体标记“在”及相关研究方面被忽略的问题。我们赞成进行体“在”和持续体“着”共现的句法结构为[AspP 在 [V-着]],并认为其体现了二者之间重要的句法和语义区别。不同于“在V”,当“V-着”表示派生的同质性状态时,它只在根句作为主要谓词才会被接受。否则,进行体“在”需要出现。“在”的这一关键性作用常常由于引导介词短语的与它语音融合的介词“在”的出现而被掩盖。深层结构的进行体“在”的隐现反映在否定词的选择上。由于进行体“在”必须被“没”否定,而非“不”,所以当“不”否定包含“在PP”附加语的VP时,进行体“在”不出现。相反,当进行体“在”出现时,句子被否定时要求“没”出现,从而出现表层结构的顺序为“NP 没 [[在 NP] VP]”。

汉语进行体标记“在”新议2024-06-05T15:35:47+08:00
5 06, 2024

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

2024-06-05T15:33:37+08:00

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 李俊仁 郭文瑞 李如蕙 曾志朗 摘要: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最早期的爭議,起始於非拼音文字的閱讀,如中文,是否需要語音轉錄,以及非拼音文字的閱讀是否依靠右腦,而非左腦。這些當年爭議的消減,起始於曾志朗先生以及王士元先生一系列實驗,提出了語言共通性的可能性。研究人類如何閱讀,必須考慮兩種系統運作,一個是人類的認知系統,另一個是語言的結構特性。雖然不同語言間的組字規則、語音結構、字形跟語音的對應關係不同,但人的認知系統是一致的。整個討論的架構已經從當年的「求異」,後來的「求同」,到現在的「從同中求異」。在這一篇論文裡,我們將以當年的爭議為起點,以現在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闡述當年的爭議,現在取得何種共識,並以聲調做為中文研究裡的重要項目,說明現在聲調研究成果,藉以突出中文的特殊性。最後,提出未來的研究建議。

跨語言大腦功能運作的共通性以及特殊性2024-06-05T15:33:37+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