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06, 2024

阿尔泰语言中分类词的起源与分布

2024-06-05T16:54:30+08:00

阿尔泰语言中分类词的起源与分布 陈甚安  唐威洋  梁永平  何万顺 摘要:分类词(个体量词)常见于东亚与东南亚语言,但在北亚至东欧地区的阿尔泰语言中常被忽视。本文检视65个阿尔泰语言,发现有15个是分类词语言,但其分类词多半不发达且是选择性使用,因而推测其分类词并非原生系统。依据“分类词单一起源假设”:欧亚地区仅汉语之分类词为原生系统,本文推测阿尔泰语言中的分类词是与邻近的汉语或波斯语接触产生的。本文首先确认这15个语言的分类词符合严谨的定义,接着检视各语言中分类词的语意与语音,判断是否具有汉语或波斯语分类词的特征。最后综合各语言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归纳出以维吾尔语为界,以东之阿尔泰分类词语言受汉语影响,以西则受波斯语影响,维吾尔语则同时受两者影响。假设波斯语的分类词亦间接受汉语影响,则汉语为欧亚语言分类词单一起源的假设亦适用于阿尔泰语言。

阿尔泰语言中分类词的起源与分布2024-06-05T16:54:30+08:00
5 06, 2024

莲花赣语动后处所介词结构的虚化用法

2024-06-05T16:49:50+08:00

莲花赣语动后处所介词结构的虚化用法 胡小娟 摘要:莲花赣语中位于动词后的处所介词结构“介词+处所指示代词”发展出了持续体标记和句末语气词两种虚化用法。本文关注这两个虚化用法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语法化过程。持续体标记用法主要依附于一些包含动相补语的动结式,表示动结式所表达的结果状态正在持续。句末语气词用法符合一般句末语气词的句法语义特征,主要用于强调小句所表达的事态,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提供依据和增强语力。基于对共时语料的分析,本文构拟出两条可能平行存在的语法化路径:处所>持续>语气、处所>语气。通过对莲花赣语的充分研究,本文希望能为汉语动后处所结构多功能性和语法化的跨方言比较研究提供更细致的描写框架。

莲花赣语动后处所介词结构的虚化用法2024-06-05T16:49:50+08:00
5 06, 2024

作为小句标句词的“是”

2024-06-05T16:47:59+08:00

作为小句标句词的“是” 杨兆乐 摘要:本文提出在汉语普通话中,失去其基本语义而仅具有语法功能的“是”在多种句子类型中均可被分析为小句标句词(complementizer),用以标记和引导小句论元。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标句词“是”广泛出现在各种可接引句子的成分之后,比如,知识情态动词,小句层面副词,连结句子的连词以及一些带小句宾语的动词,比如心理类动词和言说类动词。正如西非语言Twi和荷兰语,汉语普通话标句词“是”可以通过进一步语法化而失去其独立性,并和其前置成分融合成一种“凝固组合”,比如“说是”。作为旁证,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汉语方言比如甘沟话中,发现作为标句词使用的“是”。基于“是”在先秦汉语中作为指示词使用,加之“说”在之前文献中被分析为汉语标句词,我们得出结论:汉语小句标句词的来源占Chappell(2017)归纳的五大类来源中的两类,即言说向标句词“说”和指示向标句词“是”。

作为小句标句词的“是”2024-06-05T16:47:59+08:00
5 06, 2024

云山拉祜语松紧元音的实验音系学研究

2024-06-05T16:44:10+08:00

云山拉祜语松紧元音的实验音系学研究 刘岩  韦懿宸  罗永宪 摘要:拉祜语是否有松紧元音区别,如果有,其区别是从什么因素演变而来、是否具有音位地位,这是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一个与喉部运动模式相关的问题。本研究使用电子声门仪对中国云南省云山拉祜语进行声学和声门信号采集,使用VoiceSauce和Eggworks软件进行喉部声带运动模式分析。研究证明,云山拉祜语在发声态上有清晰的松紧对立,其特点为松紧包含多种发声态、紧元音前段和后段间有差异,以及松紧-音长并重。考虑到藏缅语描写的系统性,本文赞成以松紧作为音系归纳中的主要特征、长短作为其伴随特征进行说明。从历史演变路径看,紧特征来源于促韵尾的丢失,在演变中与浊音、送气音声母关系密切。在松紧向声调系统性过渡过程中,降调有利于紧特征的保留。

云山拉祜语松紧元音的实验音系学研究2024-06-05T16:44:10+08:00
5 06, 2024

发声态与音法形态结构作为声调发生的前提

2024-06-05T16:42:26+08:00

发声态与音法形态结构作为声调发生的前提 朱晓农 摘要:本文提供一个声调发生的系统解释。声调的产生是一个音高从发声态的伴随特征提升为区别特征的过程,其间涉及三个步骤:各种发声态如清洌声、气声、假声等,天然引发音高区别;高响度的单音节语素结构强化这一音高区别;然后是音法化,即将此强化了的音高区别概念化为一个音法范畴:声调。本文设计了一个流程图,显示这些前提条件是如何把世界语言引向不同的音法形态结构并最后产出声调,及其后续变化。本文还探讨了特殊发声态和声调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

发声态与音法形态结构作为声调发生的前提2024-06-05T16:42:26+08:00
5 06, 2024

气嗓音对苗语声调感知的影响研究

2024-06-05T16:21:07+08:00

气嗓音对苗语声调感知的影响研究 刘文  彭刚  孔江平 摘要:前人对声调感知的研究主要聚焦在F0的作用上,鲜有研究关注特殊嗓音发声类型的影响。本文研究特殊嗓音发声类型在苗语五平调(低平调T11通常被认为具有气嗓音)感知中的作用。本项研究首先通过声学分析确定五个平调的嗓音质量,以及气嗓特性是否仅限于特定声调,结果显示气嗓特性仅与T11共现。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感知实验研究气嗓音是否会影响T11的辨认,结果表明,辨认得分仅在那些包含T11的声调连续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与其他平调相比,母语者在T11的辨认中依赖其在言语产生中伴随而来的气嗓音。本文研究发现阐明了特殊嗓音发声类型如何与F0共同作用于声调感知,这为发声类型在声调对立中的角色提供了一种新类型。综合上述结果,从言语感知的视角看,本文认为在定义声调时加入发声线索是十分必要的。

气嗓音对苗语声调感知的影响研究2024-06-05T16:21:07+08:00
5 06, 2024

黎里吴语喉部对立的语音实现:连调域词中位置的证据

2024-06-05T15:47:47+08:00

黎里吴语喉部对立的语音实现: 连调域词中位置的证据 史濛辉  白子一  陈轶亚 摘要:喉部特征的语音实现受韵律环境影响。本研究考察了黎里吴语塞音声母三分特征在连调域词中位置上的语音实现。在单字及连调域词首位置,黎里吴语以中古调类为条件(上去入)出现“送气分调”现象,即送气声母后元音的基频(f0)显著低于不送气声母后的,与浊声母后元音的f0接近。实验结果显示,在连调域词中位置,“送气分调”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上海话的典型的“首音节控制”连读变调模式,不同声母条件下的f0趋同。但浊音起始时间(VOT)及第一、二谐波差(H1*–H2*)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同声母区别开来。此外,前字音高及后字音节结构都对塞音声母的语音实现有影响。这些结果一方面体现了黎里吴语声母与声调的音系特征同语音实现之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音系规则与语音规则的复杂联系,进一步说明了实验方法在探究汉语方言语音议题上的重要性。

黎里吴语喉部对立的语音实现:连调域词中位置的证据2024-06-05T15:47:47+08:00
5 06, 2024

不定冠词“个”与江西上饶广丰话的三种无定名词短语

2024-06-05T16:08:56+08:00

不定冠词“个”与江西上饶广丰话的 三种无定名词短语 张庆文  江翠 摘要:作为吴语西部地区的分支方言,江西上饶广丰话在表达无定语法意义时与其他方言有很大不同:除了常见的“一量名”短语和省略数词“一”形成的“量名”短语外,广丰话还可使用“个量名”短语。从音系、句法和语义三个角度对“一量名”和“个量名”短语的观察发现,虽然广丰话中的“一”和“个”还保留了数词“一”的解读,但就语法性质而言,它们都基本上演化为了不定冠词。从“个量名”的句法表现可以推测,“个”的不定冠词用法是通用量词语法化的结果,这与之前发现的“量名”短语在许多方言中表有定意义、量词正逐渐演化为准定冠词的情况完全不同,可看作是对汉语方言指称系统和量词语法研究的重要补充。“一量名”和“个量名”短语目前在广丰话中处于两者共存,相互竞争的局面,这一情况应该是广丰话同时受到上饶话和闽北、闽中地区方言影响的结果。

不定冠词“个”与江西上饶广丰话的三种无定名词短语2024-06-05T16:08:56+08:00
5 06, 2024

江西吉水方言连-介词“做(伴)” 的功能和语义演变

2024-06-05T16:16:27+08:00

江西吉水方言连-介词“做(伴)” 的功能和语义演变 李桂兰 摘要:江西吉水方言的“做”有普通话“和”的介词和连词功能,可引出协同对象、言谈对象、比较对象和并列对象。连-介词“做”的功能一般可以用“做伴(/嘙/得)”替换。文章以“做”为代表观察“做”及双音节形式的功能后指出,“做”是“做伴”语音弱化的结果,伴随介词“做伴[ʦɿ31-51 phon512-20]”源于相伴义动词“做伴[ʦɿ31-33 phon512]”,即在突显协同对象的连谓结构中,动词前的“做伴”发展出伴随介词功能,并发展出其他功能。考察发现,连-介词“做”及双音节形式也见于吉水周边的赣方言、吴方言和徽语,汉语方言中广泛存在相伴义动词发展出连-介词功能这种现象。

江西吉水方言连-介词“做(伴)” 的功能和语义演变2024-06-05T16:16:27+08:00
5 06, 2024

心理状态、意愿性及论元实现

2024-06-05T15:39:21+08:00

心理状态、意愿性及论元实现 熊佳娟 黄居仁 摘要:本文在Theta 系统理论框架下探讨[V-得]结构的论元实现方式。该构式有两种不同的论元结构,即([+c-m], [-c])和([+c-m], [-m]),两者的差异在于动词和内论元之间是否有述谓关系(thematic relation)。两种论元结构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外论元不具有心理状态的特性(即/-m)。具体而言,不管外论元是否具有生命性,该论元都没有执行动作的意愿性。生命性这一语义特征只能影响外论元的具体语义解读:如果外论元是有生命名词,该论元解读为无意愿性“施事”论元;如果外论元是无生命名词,该论元则解读为“原因”论元。不管具体解读如何,该外论元都含有无意愿性语义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何该结构倾向于选择具有出乎意料语义的“都”这一副词。据此,我们认为[V-得]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无意愿性构式,而“V-得”则是汉语中无意愿性语义的语法体现。[V-得]结构的内论元具有无致使性(即[-c])或无心理性(即 [-m]),两者的句法语义差异可以证实汉语中“外论元”和“最外论元”的存在。具体而言,无致使性内论元(即[-c])对生命性这一语义特征具有选择性,有生命的[-c]可以允准进入[V-得]结构,承担宾语功能,即 [NP1 V-de NP2 XP];而无生命性[-c]只能借由“把”字引入,即[NP1 ba-NP2 V-de XP]。无心理性内论元[-m]则不受生命性特征影响,不管有无生命性,均可允准成为[V-得]结构的宾语;该宾语是“最外论元”,与动词没有述谓关系,也不能通过把字句引入。该研究用中文的语料丰富了Theta系统理论的研究;同时,该研究探讨了生命性、心理属性和意愿性等语义特征的句法实现。

心理状态、意愿性及论元实现2024-06-05T15:39:21+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