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2, 2024

以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为架构探讨汉语 “大约”的词汇分类和语法结构

2024-12-25T18:14:39+08:00

以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为架构探讨 汉语“大约”的词汇分类和语法结构 曾郁景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约”的子类别和结构,采用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 (LFG-OT)方法来解释该词的不同用法。文章认为,“大约”可以归为副词或介词类别,取决于其作用于句式中之功能和结构。作为副词,“大约”直接修饰其后的从句成分或量化短语。作为介词,“大约”接受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作为补语,在附加位置出现。由于“大约”的子类别和相关的论元结构可能产生歧义,导致不同输入含义生成同样语言形式为最佳输出,而每个歧义对应不同的成分结构。本文采用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方法来解释“大约”的结构。词汇功能语法使用不同语言层次表现语法,而优选理论根据不同种类的制约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名来评估语言形式。忠实性制约条件确保词汇、功能和句法层次之间的忠实映像。标记制约条件要求语言结构良好。经济制约条件追求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对齐制约条件将论元映像到成分结构中。

以词汇功能语法–优选理论为架构探讨汉语 “大约”的词汇分类和语法结构2024-12-25T18:14:39+08:00
25 12, 2024

词频对第二语言口语词汇语义通达通路选择的调节作用

2024-12-25T18:12:55+08:00

词频对第二语言口语词汇语义 通达通路选择的调节作用 燕浩 黄莹颖 冯延琴  张丽敏 张琰龙  Anna Zhen  董洁 摘要: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单词的口语形式比书面形式更困难。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词频和语言熟练度可能是口语词汇识别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研究这两个因素是如何调节第二语言口语单词识别的,我们招募了具有不同英语熟练度的汉-英双语者为被试,并操纵了单词的正字法一致性和词频这两个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语音重构理论,表明只有高频的二语口语词汇才能实现语音重构,并依赖正字法信息获取意义。而低频单词的拼写与其发音之间的联系较弱,这使得原始的音-义直接通路成为唯一的选择。这种出现的词频效应可能与语言熟练度、正字法信息和语音信息获得的顺序或语言系统无关。以上结果表明,汉-英双语者在加工二语口语时,既依赖于直接通路,也依赖于正字法中介通路。且通路的选择是由词频调节的。

词频对第二语言口语词汇语义通达通路选择的调节作用2024-12-25T18:12:55+08:00
25 12, 2024

趙元任的《方音調查表格》及其在漢語方言研究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2024-12-25T18:11:16+08:00

趙元任的《方音調查表格》及其在 漢語方言研究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Richard VanNess Simmons 摘要:在完成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現代吳語的研究》兩年之後,趙元任於1930年出版了《方音調查表格》。該表格的完成,無疑源自實地調查的寶貴經驗,因而有意付梓,供全國各地方言調查使用。例如,在湖北進行田野調查時——其成果正是趙元任與丁聲樹、楊時逢、吳宗濟、董同龢一同編纂的《湖北方言調查報告》——趙元任和助手們便一定使用了這一表格。可以說,該表格歷來都是漢語方言調查不可或缺的基礎工具,即《方言調查字表》的範本和靈感來源。“表格”和“字表”均採用了《切韻》(成書於601年)的語音系統,因此被認為代表了中古音系。近年來,趙元任先生的學生羅杰瑞(Jerry Norman)在去世之前提出了一個與現代漢語方言的《切韻》來源說不同的新概念。他認為,漢語方言歷史上存在兩個主要的發展階段:一個是早期漢語(Early Chinese)階段,該階段在中古漢語之前,包含閩方言的祖先語言;另一個則是其後的一個階段,即漢語方言通音(Common Dialectal Chinese/CDC),該階段代表那些僅見於除閩語以外其他主流漢語方言的語音變化。本研究對“表格”和“通音”的語音系統進行了比較,力求揭示兩位學者對漢語方言音系的各自理解,並探討兩大系統在領域內的適用性。我們發現,兩者都深受歷史因素的影響,且都假定了祖先語言形式,以揭示方言間的歷時關係。其中,區分二者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如何處理聲母的齒唇化。可以看到,“表格”呈現的是齒唇化之前的語音階段,齒唇化在主流漢語方言中廣泛存在,但在閩方言中卻沒有發生。相較之下,齒唇化在“通音”所代表的漢語階段中,卻是一個重要的特徵。因此,這一特徵便成為了由漢至宋,漢語方言在演變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分水嶺式變化的例證。而正是這些變化,塑造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漢語方言形態及其多樣性,而它們也反映在羅杰瑞的“早期漢語”和“漢語方言通音”的差異中。

趙元任的《方音調查表格》及其在漢語方言研究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2024-12-25T18:11:16+08:00
25 12, 2024

吴语形容词、副词“木佬佬”溯源

2024-12-25T18:08:46+08:00

吴语形容词、副词“木佬佬”溯源 汪化云 熊建国 罗岑弘 摘要 :吴语的“木佬佬”一词,民国以降始见于书面,源头在杭州方言,扩散到了宁波、台州、金华、上海等地。杭州方言的“木佬佬”是形容词/副词,当来自形容词生动形式“蛮老老”:词缀“老老”表示程度极深,因词源不明被记作“佬佬”;“蛮”由“蛮横/强悍”义引申为“多”义,轻读促化而被记作同音的“木”。形容词“木佬佬”使用普遍,在状语位置上虚化为副词而后合音为“冒”。新派使用副词“木佬佬”较少。

吴语形容词、副词“木佬佬”溯源2024-12-25T18:08:46+08:00
25 12, 2024

月2部、质部相通的历史音变解释

2024-12-25T18:02:33+08:00

月2部、质部相通的历史音变解释 边田钢 摘要:月2部*et、质部*it原本是泾渭分明的不同韵部,后来能够跨部相通,是历史音变的结果和反映。两部相通萌芽于西汉,显著于东汉,主要集中在三、四等韵。两部入声四等韵相通,是质屑、月2屑合流为中古《切韵》四等屑韵的先声;两部去声四等韵相通,是质霁、月2霁合流为中古《切韵》四等霁韵的先声。两部三等韵相通主要集中在舌齿音声母,但不见于河洛雅音,可能是方音现象,中古《切韵》音系中薛韵字的质韵异读,以及祭韵字的至韵异读,可能源自该方言创新音变的影响。

月2部、质部相通的历史音变解释2024-12-25T18:02:33+08:00
25 12, 2024

类比到否定:主观违实“如果”句的语用功能

2024-12-25T18:00:48+08:00

类比到否定:主观违实“如果”句的语用功能 宋增文 万晓丽 摘要:“如果”句是指由假设关联词“如果”引导的条件复句。违实“如果”句包括主观违实和客观违实两类。主观违实的判定有赖于语义识别和逻辑推导。根据前后分句(分别用A、B表示)的客观真假情况可将主观违实“如果”句分为4类,分别是“A真,B假”“A真,B真假不定”“A真假不定,B真”“A真假不定,B假”。其语用推导模式可概括为蕴涵推导式和隐涵推导式两类。主观违实“如果”句具有显性类比和隐性否定的立场表达功能。

类比到否定:主观违实“如果”句的语用功能2024-12-25T18:00:48+08:00
25 12, 2024

粤语假位“佢”的接应词分析重探

2024-12-25T17:57:10+08:00

粤语假位“佢”的接应词分析重探 赖欣祺   张钦良   孙叶楠 摘要:本文关注粤语代名词“佢”在句尾的一个特殊用法,并从各个角度比较了接应词说和虚位说这两种已有观点。我们指出Yip and Ahenkorah (2022)将句尾“佢”当作接应词的分析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将其分析为非主语虚位成分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本文的结论支持了Matthews and Yip (1994/2011)等传统语法对句尾“佢”的描述。

粤语假位“佢”的接应词分析重探2024-12-25T17:57:10+08:00
5 06, 2024

疑问代词“什么”的疑问、任指和否定用法的韵律和听感研究

2024-06-05T17:12:20+08:00

疑问代词“什么”的疑问、任指和否定用法的 韵律和听感研究 王萍 王晓雯 摘要:本文对汉语疑问代词“什么”表“疑问”、“任指”和“否定”的韵律和听感表现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比较。结果表明:表“疑问”的“什么”语句的韵律表现接近一般疑问句;表“任指”的“什么”语句为焦点重音位于“都”的陈述句;表“否定”的“什么”语句为焦点重音分别位于“什么”或谓语动词“算”的感叹句。感知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用法的“什么”自身的声学差异不会影响对于原句语气类型的判断,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然度的判断。综合声学和听感表现,表疑问和任指的“什么”属于自然重音,表否定的重读形式的“什么”属于“强调重音”。三种用法应运用多维度语音标准来区分,即,韵律和听感两个方面,同时韵律层面应包括音高、时长和音强三个参数。

疑问代词“什么”的疑问、任指和否定用法的韵律和听感研究2024-06-05T17:12:20+08:00
5 06, 2024

兰州方言:一个正在变化中的声调格局

2024-06-05T17:10:46+08:00

兰州方言:一个正在变化中的声调格局 衣莉  李晗   李颖异  木觉珏 摘要:兰州方言的声调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阴平(T1a)有降调和平调两种变体,并且平调正在取代降调;上声(T2)和去声(T3)有合并的趋势。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T1a的声调变化是由语言接触引发的,普通话的影响促使双字调中已经发生变调内化的T1a首字将平调扩散延展到单字调T1a和双字调的尾字T1a上。T1a的声调变化进一步引发了T2和T3的合并。在上述的三个变化中:双字调首字T1a的内在音系变化、单字调T1a的后续变化、T2和T3的合并,所有这些声调变化的方向都符合“顺时针声调变化圈”(Zhu et al. 2015; Yang and Xu 2019)。我们认为声调的变化方向主要由内在的自然因素决定的,虽然有时会有外因的刺激诱发,但声调变化的路径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正在变化的兰州声调进行研究,会有助于对上述规律的理解。

兰州方言:一个正在变化中的声调格局2024-06-05T17:10:46+08:00
5 06, 2024

INSIGHT ARTICLE: A SENTENCE-MEDIAL CLAUSE-TYPING INTONEME IN MANDARIN A-NOT-A QUESTIONS

2024-06-05T16:56:38+08:00

A SENTENCE-MEDIAL CLAUSE-TYPING INTONEME IN MANDARIN A-NOT-A QUESTIONS Chi Wang ABSTRACT: A sentence-medial intoneme is argu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yping Mandarin A-NOT-A questions. In narrow syntax, it is merged higher than deontic modals and lower than Tense; after spell-out, it is realized phonetically as a high-low intonation starting from the left edge of the A-NOT-A predicate. This proposal is supported by a sentence-medial segmental particle in Chinese dialects, which further corroborates the Intonation-Particle Hypothesis by showing that typing particles in non-sentence-final positions are also variants of intonations. Besides, the Mandarin nuclear stress rule derives two prosodic features of A-NOT-A questions: No intonational breaks within the

INSIGHT ARTICLE: A SENTENCE-MEDIAL CLAUSE-TYPING INTONEME IN MANDARIN A-NOT-A QUESTIONS2024-06-05T16:56:38+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