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2, 2023

漢語語法本質的探索

2023-12-06T20:50:30+08:00

漢語語法本質的探索 戴浩一 摘要:本文綜觀過去50年來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議題,並點出爭議所在。這些議題包含1)「字」與「詞」的糾結;2)詞類的區分;3)「主題」、「主語」與「賓語」的角色;4)主動句與被動句;5)認知原則與詞序;6)基本詞序的爭議:「主語-賓語-動詞」,還是「主語-動詞-賓語」。本文也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檢視這些爭議,同時建議更進一步從克里奧語與手語的特徵詮釋漢語語法,並使用以漢字為基礎的心理詞典探討中文閱讀,俾對閱讀理論有重大的啟示。

漢語語法本質的探索2023-12-06T20:50:30+08:00
6 12, 2023

早期闽南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的识解中 所扮演的角色

2023-12-06T20:56:39+08:00

早期闽南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的识解中 所扮演的角色 连金发 本文探讨早期闽南戏文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和各类状语、情态词、语式(表被动或致使)、体貌、否定和动词、名词组成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是”的结构特性。文中呈现分裂句及准分裂句中焦点相对于话题的树形图,其中“是”为轴心,约言之,“是”的句法位置多元而有限制。以系词“是”的位置为参照,可以看出主语焦点和宾语焦点在结构分布上有不对称的现象。以Rizzi (2013)为依据本文假设焦点词组中的焦点征性触发焦点成分并入CP中的焦点中心语中,除了表示句式的论断语势外系词“是”还发挥辅助焦点成分的作用。总之,本文主张系词“是”是焦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轴心,如此可以捕捉到“是”的句法行为。

早期闽南语系词“是”在焦点结构的识解中 所扮演的角色2023-12-06T20:56:39+08:00
6 12, 2023

赵氏“动主名谓句”的语义句法分析

2023-12-06T20:45:13+08:00

赵氏“动主名谓句”的语义句法分析 熊仲儒 摘要:子句可以分成题元层、形态层与话语层,这三层可用来定义逻辑主语、语法主语与心理主语(话题)等三种主语。话题化为A’-移位,涉及论元与附加语,对赵氏“动主名谓句”来说,就是标补子句与状语子句充当话题。标补子句是谓词的论元,可提升为语法主语与话题,如“不下雨已经三个月了”中的“不下雨”;状语子句是句子的附加语,不能充当语法主语,但可提升为话题,如“逃孱头”中的“逃”。汉语时制范畴缺乏形态,允许空主语,也不需要动词性宿主。前者使得汉语子句可以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形式呈现,如“谁逃”呈现为“pro逃”;后者使得汉语名词性短语可以不借助系词充当谓语,如“谁是孱头”呈现为“谁孱头”。两者的合力产生了赵氏“动主名谓句”,如“pro逃pro孱头”。赵氏“动主名谓句”对普遍原则不构成挑战,它的存在跟汉语时制范畴的特征相关。

赵氏“动主名谓句”的语义句法分析2023-12-06T20:45:13+08:00
6 12, 2023

論語言聯盟概念的存在意義——以中國的語言為探討對象

2023-12-06T20:42:21+08:00

論語言聯盟概念的存在意義 ——以中國的語言為探討對象 司徒沛嶢 摘要:語言聯盟 (Sprachbund) 泛指沒有親緣關係 (或關係疏遠) 的語言之間,在同一區域長期接觸下產生的結構趨同現象。雖然學界不乏關於語言聯盟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未有具體及劃一的標準去界定何謂語言聯盟。因此,語言聯盟的概念時而模糊不清,甚至令人質疑其存在意義。有見及此,本文建議以歷史證據為基礎,去建立清晰嚴謹的標準來辨識語言聯盟。以此方法界定的語言聯盟具有相似的形成背景,從而確保彼此之間的可比性,令學者得以將研究重心置於語言接觸的機制及結果。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族群紛雜、語種繁多,為語言聯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目前,中國境內最少有兩個符合嚴格標準的語言聯盟,分別為華南地區的西嶺南語言聯盟,以及西北地區的安多語言聯盟。區域內各語言族群間的密切接觸互動,不僅導致語言結構和文化風俗上的相互滲透,甚至對群體遺傳結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此等發現反映了語言聯盟內的族群互動現象複雜多變,故對語言學及人類學等學科皆有重大研究價值,非常值得深入探索。

論語言聯盟概念的存在意義——以中國的語言為探討對象2023-12-06T20:42:21+08:00
5 11, 2023

疑问词和反身词:谈疑问词条件句与反身重复的类型关联

2023-11-05T15:22:19+08:00

疑问词和反身词:谈疑问词条件句 与反身重复的类型关联 蔡维天 摘要:汉语的疑问词条件句在语言类型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Cheng & Huang (1996)认为,将一对相同的疑问词分析为句法变量,并藉由隐性必要算子进行无择约束,即可正确分析这类结构。基于无定名词组、对接关系句、E型代词和疑问结构的比较,多年来此一思路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本文鉴于量化性反身重复的平行用法,指出无择约束仍是这类特殊驴子句的最佳分析。此一发现不仅支持汉语以语句规模来建构「算子─变项」配对的观点,更敦促学界对反身词和在位疑问词的类型关联进行更为细致的句法和语义研究。

疑问词和反身词:谈疑问词条件句与反身重复的类型关联2023-11-05T15:22:19+08:00
5 11, 2023

粵语英语词典编撰学具挑战性的问题

2023-11-05T15:18:00+08:00

粵语英语词典编撰学具挑战性的问题 包睿舜 摘要:编写范围广泛的粤英双语词典之初,词典编撰者面临一系列甚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成功创构这样一部耗时费力的词典至关重要。要圆满解决的关键问题至少有以下八个:1)主要以什么标准指导词典编撰者选择构成双语词典内容的粤语词项?此外,词汇内容的范围是什么?是广泛的,包括所有除现在说香港粤语人士口语的词项,甚至那些与标准汉语重叠的词项?或者,狭义的,只关注独特的香港粤语词汇?2)关于词项的哪些类别的信息应该构成词条的结构内容?这些可能包括词性、语域、相关词项的相互参照、同义词、替代或变异发音和书面形式、例句等。3)粤语词项对应的英译应该有多详细?4)词条应否包括有关其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关联、用法、词源(起源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信息?5)在词典中列出粤语词条的组织原则至少有四个,而那些组织原则是什么?6)关于粤语发音,哪个语域发音应该用拼音?保守的、文学的、标准的发音?还是口语化的、非正式的、常用的懒音?或者这两种发音都应该用拼音?7)目前使用粤语的拼音系统有好几种,那么哪一种最能代表当代香港粤语发音?8)鉴于粤语的书面形式从未正式或官式标准化,因此一些词项通常以两种或多种不同方式书写,应該以什么标准指导词典编撰者决定如何以图形方式将粤语字词转录于粤英词典?作者在过去十五年编写他的《ABC Cantonese-English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粵語英語大詞典》(Bauer 2020)的过程中必须面对这些重要问题,并且就每一个问题恰当地予以解答。本文描述了他如何处理并实际解决以上和其他相关疑难问题。

粵语英语词典编撰学具挑战性的问题2023-11-05T15:18:00+08:00
5 11, 2023

追溯古漢語的語言差異: 如實有其事,則「雅言」為何?

2023-11-05T15:12:12+08:00

追溯古漢語的語言差異: 如實有其事,則「雅言」為何? 毕鹗 摘要:有鑑於《論語》中「雅言」一詞僅見於先秦文獻記載中,現當代學者往往將規範性標準語言此一觀念投射至上古時期。本文從「雅言」一詞的概念史切入,綜述中國古代文獻中「雅」字的競爭性詞義,進而對此「被發明的傳統」及其意識形態背景提出質疑。文中列舉了四種證據類型,即各地出土文獻音系和句法的一致性、賦詩和引詩現象、重聲字所反映的修復過程、詞彙的層次性,並探討了其對早期貴族之間交流通用語所發揮的正面作用。筆者認為古漢語之形成無法與「克里奧爾」或「混合語言」相提並論,將之視為語言聯盟中語言傳播中斷下的產物,從而有效地解釋古漢語中所見的不對稱現象,例如:早期詞彙(包括地層語)和文字系統之間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但各地出土文獻的語法和音位系統卻具有穩定的一致性。

追溯古漢語的語言差異: 如實有其事,則「雅言」為何?2023-11-05T15:12:12+08:00
5 11, 2023

羅杰瑞共同閩音的口腔後擦音與半元音*w-之間的互相影響與作用

2023-11-05T15:06:41+08:00

羅杰瑞共同閩音的口腔後擦音 與半元音*w-之間的互相影響與作用 柯蔚南 摘要: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間,羅杰瑞先生構擬了眾所週知的“原始閩音”系統。此系統含有三個口腔後的擦音聲母,即是*x-、*h-、*-h-。*x- 是清舌根音,而 *h- 與 *-h- 是濁喉音。在其1974年的一篇文章中,*h- 則轉寫為[ɣ],濁舌根擦音,*-h- 為濁喉擦音 [ɦ]。到了九十年代晚年,羅先生又進一步重建了一種新的閩音系統,稱之為“共同閩音”。從那時起,共同閩音在羅先生的著作裡完全取代了之前的原始閩音。共同閩音系統含有一個清舌根擦音*x-,以及兩個濁喉擦音:*h- 與 *ɦ-。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半元音*w-,與*x-、*h-、*ɦ- 三個口腔後擦音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四個聲母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影響都相當複雜,與原始閩音系統裡的口腔後聲母的對應模式迥異。本文的目的即是探討這四個共同閩音的聲母及其互相之間的關係。

羅杰瑞共同閩音的口腔後擦音與半元音*w-之間的互相影響與作用2023-11-05T15:06:41+08:00
4 11, 2023

本土中文语法概念

2023-11-04T21:03:18+08:00

本土中文语法概念 谢信一 摘要:当中国语言学面临比较先进的一般语言学挑战时,两个对立的反应出现了。一个是学习与模仿,而另一个是学习与创新。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学者,王士元决定要创新。他拒绝了纯粹形式理论,例如生成语法,而想象一个本土中文语法,能忠实展现底层中国文化特色。响应王的创新视野,我们提出涌现语法理论,勾画一个可能的本土中文语法。我们聚焦于令人困惑的“才”与“就”一对词。“才”与“就”都有广泛的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具有密切的,相当的,远程的,甚或可疑的相互关联。例如,“有钱才嫁他啊”“他才来”“我才有钱”“我才不怕呢”。传统的形式理论看来无法解释这种广泛的分歧。但是涌现语法能做到。针对一个复杂表达式,涌现语法使其中的两个成分进行“互动”,来产生一个基本上不可预测的结果。具体语境中的自由互动产生灵活的结果,导致派生的词义经常无法预测。这就如新的复合系统(Complex System)有别于旧的复杂系统(Complicated System)所期望的一样。一旦实现为一个复合系统路径之后,王有关本土中文语的真知灼见,很可能激发而促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语言学前进的新方向。

本土中文语法概念2023-11-04T21:03:18+08:00
4 11, 2023

释《切韵》的韵类

2023-11-04T21:01:00+08:00

释《切韵》的韵类 沈钟伟 摘要 本文指出高本汉把《切韵》中的“韵”定义为诗歌押韵中的“韵”是个错误。汉字“韵”可以是韵书中称作为“韵”的分类单位,也可以是诗歌押韵单位的“韵”。但是这两个概念从语言学上来说,并不等同。由于高本汉的定义为学界广泛接受,韵类的语音构拟出现难以克服的麻烦。主要问题是构拟的主要元音过多,形成了不合理的元音系统。以带舌根鼻音韵尾-ŋ的韵类为例,本文说明《切韵》中的不同韵类并不都是韵基不同。通过对齐梁陈隋诗歌的押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切韵》的韵类,1)有存古韵类,2)有韵基相同但是介音有别的韵母。对比近年来对《切韵》韵类的分布分析,诗歌押韵和韵类分布这两个互相独立的分析有倾向一致的结果,都显示了韵基大大少于《切韵》中的韵类。因此,《切韵》中的韵类区别不应该是高本汉所定义的区别,即韵基的不同。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汉语音韵史研究中需要构拟的是中古音系,而不是所谓的“切韵音系”。作为韵书,《切韵》所包含的音类信息并不具有共时系统性,也不具有语音一致性,因此不代表汉语语音史上任何时期的一个单一语音系统。

释《切韵》的韵类2023-11-04T21:01:00+08:00
Go to Top